《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李富华
《华严经》是形成于2—3世纪时代的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的经典。研究表明,《华严经》形成的过程是经历了由单篇经向集成合编的发展,大约在2世纪末,集成本形成,即今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形成地区,学者研究的结论尚有分歧。如吕激先生认为:
在印度,华严一类经典是当公元第二世纪中顷先流行于南方的。这只要看经文的
重要部分《入法界品》以福城做根据地,并提到当地的大塔,便可了然。
最新出版的魏道儒博士的《中国华严宗通史》则云:
与其说《入法界品》产生于南印度或最早流行于南印度,不如说它出自印度以外的
“东方界”人士之手。“东方界”人士为了概括华严经学,借用印度圣地编造求法故事,既
涉及到北印度和中印度的一些地区,也涉及到南印度的一些地区。
任继愈教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甚至认为,《华严经》“可能在于阗编纂成集的。”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些根据,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有待新资料的发现和进一步的考察。
中国译经史告诉我们,最早通过西域传人我国汉地的华严类经典是一些单行的小经。如东汉支娄迦谶所译的《兜沙经》,只有2500字,相当于晋译《华严经》的{如来名号品);此后吴支谦所译《菩萨本业经》则相当于晋译《华严经》(净行品)、《十住品)的部分内容;到西晋竺法护之后,传人并译出的华严类单行经就越来越多,至唐初,据唐智升的《开元录》所录就有24种;而唐法藏所撰《华严经传记》“支流第四”所录则多达36种(其中有注明为“伪妄”之经的《华严十恶经》)。这些单行经共同构成了《华严经》的内容。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至宋永初二年(421),北天竺僧佛陀跋陀罗共沙门法业、慧观等百余人,根据东晋僧支法领从于阗所得《华严经》胡本,在东晋都城建康道场寺把《华严经》译成汉文,这就是晋译《华严经》。此经《出三藏记集》卷二记云“五十卷”,现存《赵城金藏》本即为五十卷本;而隋法经《众经目录》及此后历代经录所录均为六十卷,这也是现存各种大藏经所录之流行本,故晋译《华严经》又称《六十华严》,与五十卷本内容全同。唐武则天时,武则天“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于是遣使访求,并请译师实叉难陀与经本一同前来。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来到东都洛阳,在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他与菩提流志、义净“同宣梵本”,沙门法藏、复礼等证义、缀文,于圣历二年(699)功毕。这就是唐代重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又称“八十华严”。八十华严九会三十九品,较六十华严增加了一会五品;法藏还补人了提婆诃罗所译(人法界品)的两处脱文,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晋译《华严经》和唐译八十卷本《华严经》是《华严经》的两个最主要的版本。此外,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厨宾三藏般若,依据南印度乌茶国王“所进”的手抄本《华严经》,译成四十卷本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此本相当于前译《华严经》的(人法界品),但经文增加了许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普贤十大行愿和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等。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四十卷本《华严经》。
一、《华严经》关于普贤菩萨形象的描写
《华严经》中关于普贤菩萨的描写远不如释迦牟尼佛那样具体。这里我们首先引述{普贤三昧品)关于普贤菩萨形象描述的一段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
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
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
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显。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在之后的一段颂文中亦云:
普贤身相如虚空,
依真而住非国土,
随诸众生心所欲,
示现普身等一切,
普贤安住诸大愿,
获此无量神通力。
另一颂文又云:
从诸佛法而出生,
亦因如来愿力起,
真如平等虚空藏,
汝己严净此法身,
一切佛刹众会中,
普贤遍住于其所。
上述几段经文向我们展示的普贤菩萨的“影像”是什么呢?那就是:他是从佛法中出生,其“身相”如同虚空,又无所不在,能产生一切诸佛之神通智慧,能包容十方法界的一位变化无穷、法力无边的菩萨。
《华严经·十定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与“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修菩萨善根行”的
“十佛刹微尘数”菩萨与会。会中一位称普眼的菩萨起立说:“世尊,普贤菩萨,今何所
在?”佛告诉他,普贤菩萨今就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但普眼及众菩萨反复“周遍
求觅”,就是看不到“普贤菩萨其身及座”。这时佛告诉普眼等:“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
说故,普贤菩萨获无边智慧门,入师子奋迅定,得无上自在用,入清净无碍际,生如来十
种力,以法界藏为身,一切如来共所护念,于一念顷悉能证入三世诸佛无差别智,是故汝
等不能见耳”。众大菩萨听了佛的这一番话,一个个对普贤菩萨“心生竭仰,愿得瞻觐”。
于是“三称”南无一切诸佛,南无普贤菩萨名号,“头顶礼敬”。这时,佛再次对他们说:你
们要想见到普贤菩萨,这样的礼敬是不够的,要“更礼敬普贤,殷勤求请”,要心中想着,
还要细心观察十方,想像着普贤就在眼前,并发誓与普贤有同一的心愿,“入于不二真实
之法”,这样“则当得见普贤菩萨”。最后,普贤菩萨为众菩萨显现“色身”。众菩萨“皆见
普贤亲近如来,于此一切菩萨众中坐莲华座。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普贤菩萨是一位“境界甚深,不可思议”的“一切如来共所护念”,已证“三世诸佛无差别智”的大菩萨,是一位在大乘佛教中具有其他菩萨所无法相比的特殊地位的大菩萨。然而,普贤菩萨到底是什么形象,《华严经》中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表述。《华严经》“十定品”中还有这样的一段经文:
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
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这是我所见到的关于给普贤菩萨名称定义的不多的经文之一(有没有直接给普贤菩萨名称定义的其他经文尚待查考)。什么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这样的一位既知现在,又知未来而无所不知的,有着普度一切众生慈悲之心的,精进而不知疲倦的菩萨的代表。
《华严经》虽然自始至终在讲述普贤菩萨,但自始至终也没有描绘出普贤菩萨的形貌相状,我们从经文中所见到的比较具体的普贤形象的描述就是“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在(如来出现品)中又云:“普贤菩萨身及师子座,过于本时及诸菩萨身座百倍,唯除如来师子之座”。就是说,普贤菩萨在佛前坐师子之座,而这种师子之座是其他诸菩萨之“身座”的百倍,唯不及佛如来的师子之座。这是《华严经》关于普贤形象的一种基本描述。然而,这种描述却与另一部着名的大乘经《妙法莲华经》的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此经云:
普贤闻已,复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有能如法得是《法华经》而受
持者,我当恒常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一切魔类及诸恶鬼,皆不能伺求其便而恼乱
之。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当乘六牙白象王,率大菩萨众,俱诣其所,现身供养守
护。
在《妙法莲华经》的描写中,普贤菩萨所乘是“六牙白象王”。这自然与普贤在如来前的师子座不是一回事,但普贤来往于诸佛世界间,其所乘又为何物呢?《华严经》没有说。《华严经》中也有关于“六牙白象王”的描述,但与普贤乘“六牙白象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现举例如下。《华严经·十定品》有如下一段经文:
佛子,譬如伊罗钵那象王,住金协山七宝窟中。其窟周围,悉以七宝而为栏盾,宝多
罗树次第行列,真金罗网弥覆其上。象身洁白,犹如珂雪。上立金幢,金为璎珞。宝网
覆鼻,宝铃垂下。七肢成就,六牙具足。端正充满,见者欣乐。调良善顺,心无所逆。若
天帝释将欲游行,尔时象王即知其意,便于宝窟而没其形,至忉利天释主之前,以神通力
种种变现,令其身有三十三头,于一一头化作七牙;于一一牙化作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莲
华;一一华中有七采女,一时俱奏百千天乐。是时,帝释乘兹宝象从难胜殿往诣华园。
芬陀利华遍满其中。是时帝释至华园已,从象而下,入于一切宝庄严殿,无量采女以为
侍从,歌咏妓乐,受诸快乐。尔时象王,复以神通,隐其象形,现作天身,与三十三天及诸
采女,于芬陀利华园之内欢娱戏。所现身相、光明衣服、往来进止、语笑观瞻,皆如彼天,
等无有异,无能分别。……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习普贤菩萨行愿及诸三昧,以
为众宝庄严之具……呜大法钟,大悲为窟;坚固大愿,以为其牙;智慧无畏,犹如师予。
这里,《华严经》所描述的“六牙具足”、“象身洁白”的六牙白象王是帝释所乘,它的种种宝饰和神通变化是为修习普贤行愿所施设的庄严之具和比喻。然而,此段经文的深义也把六牙白象王与普贤菩萨联系起来。《妙法莲华经》中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王的描写也许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总之,《华严经》中所描述的普贤菩萨是既没有形体像状,也没有身世及弘化事迹的一位精神性的佛法的化身。我国佛教寺院中的普贤菩萨造像:乘六牙白象,此象上有用金银及珠宝装饰的宝台,宝台上有七宝莲花宝座,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冠,身着白玉色服饰,趺坐在宝座之中,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应该说,这种造像并不符合《华严经》经义,更多的是受《法华经》及后出的密教经典的影响(如《佛说一切诸如来心光明加持普贤菩萨延命金刚最胜陀罗尼经》等),《华严经》中关于六牙白象王的经文,可能也是影响这种造像的根据之一。
二、《华严经》关于普贤菩萨神性的描述
既然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所创造的一位精神性的佛法的化身,是大乘佛法的体现,所以在《华严经》中关于普贤菩萨神通法力的描述就比其身世相貌的描写丰富的多,具体的多。因为这类经文太多,我们只能摘录一部分,并分几类叙述如下:
1.普贤菩萨是与三世诸佛等身的诸菩萨之首
《华严经·普贤三昧晶》云:
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
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三世诸
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
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
《华严经·十定品》云:
佛言:善哉!普眼,汝为利益去来现在诸菩萨众而问斯义。普眼,普贤菩萨今现在
此,已能成就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出过一切诸菩萨上,难可值遇。从于无量菩萨行生,菩
萨大愿悉已清净,所行之行皆无退转,……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以本愿力尽未来际而无
厌倦。汝应请彼,彼当为汝说其三昧自在解脱。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
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与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普贤菩
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佛子,菩萨普贤解脱门如太虚空,如众生名,如三世海,如十方海,如法界海,无量无
边。佛子,菩萨普贤解脱门与如来境界等。
善财童子即见普贤菩萨在如来前众会之中,坐宝莲华师子之座,诸菩萨众所共围
绕,最为殊胜,世无与等,智慧境界,无量无边,难测难思,等三世佛
上述的几段经文把普贤菩萨在诸菩萨中的地位已描述的十分清楚。普贤菩萨所得“三昧”称“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又称三摩地,意为正定,是禅定的一种境界;毗卢遮那即法身佛;如来藏,即众生恒常不变的成佛的本性,与法身佛同义。就是说,普贤得人此三昧就包藏了一切诸佛法身所有的神通法力和功德智慧。这是“十方一切诸佛”的神力所共同给予的,所以普贤菩萨具有“三世诸佛”的一切智慧,能成就“一切佛”的功德。这是多么高的佛法境界啊!正因为这样,普贤“出过一切诸菩萨上”;他的智慧无量无边而与“三世佛”相等;他的法力无量无边而“与如来境界等”。在《华严经》中虽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的经文,指出这两位菩萨地位相等,在诸菩萨之上,但比较起来,《华严经》对文殊菩萨的描写要更具体,而且往往与其他诸菩萨并提。如(光明觉品)如下的一段经文: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其名曰:文殊师利
菩萨、觉首菩萨、财首菩萨、宝首菩萨、功德首菩萨、目首菩萨、精进首菩萨、法首菩萨、智
首菩萨、贤首菩萨。是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
这里的文殊菩萨与其他诸菩萨没有什么差别,是并列的。在《华严经》中对文殊菩萨的描写有时还是非常具体的,比如{如来名号品)中说:“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在这里文殊菩萨是东方金色世界的一位菩萨。又如{诸菩萨住处晶)中的一段经文: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多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
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这里,文殊更具体为东北方清凉山的法主。然而,《华严经》对普贤菩萨的描述则始终是“难测难思”、“难可值遇”,或“虚空中住”,或“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或者说普贤菩萨“遍住于”“一切佛刹众会之中”。由此可见普贤菩萨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比文殊菩萨道行还要高深的菩萨。正因为如此,在《华严经》中就有文殊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的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
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清净轻利故得大神
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
切佛法。